一、前言
信息技术对目前各级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通过对相关学术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得知,它可以给思政教育提供更好的教学平台,但也对思政教育造成制约,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基于大学生呈现的成长基础和思想认知能力,高校应该思考网络新媒体对思政教育起到的多种影响,分析其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这样可以正确地了解新媒体的应用价值,更好地借助新媒体开展更高层面的课堂教学。所以,高校需要合理借助网络新媒体实施思政教育,逐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
二、对网络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特点分析
1.高效性。因为网络新媒体是虚拟平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那些抽象的知识点进行具体化的表现,更能形象化地展示这些知识点,并在思政教育中体现出很强的契合性。网络新媒体有着鲜明的实效性,也具备很强的效率性,更加符合大学生的接受情况[1]。思政教师通过网络新媒体的应用可以展示多种视频资源,也能整理相关的图片或者文字资源,从而丰富课程教育的资源。思政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新媒体开展案例教学,对课程知识进行生动化的体现,让大学生深度理解所学的课程知识,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直观性。
2.主体性。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改变之前错误的教育理念,借助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开展创新性的课程教育。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借助网络新媒体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思政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对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提升其政治修养,也应该强化学生的政治水平,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引导作用[2]。所以说思政教师借助网络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地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呈现鲜明的应用特点。
3.平台性。网络新媒体改变了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和平台,是目前人们开展信息传输的重要方式,呈现广泛性的应用特点,在思政教育中起到平台的作用。例如,高校或者是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微博或者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政教育,这样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利于学生得到更好的思想引导。同时,网络新媒体中也蕴藏着多种教学资源,强化思政知识和生活发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课程的知识。
三、网络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优势
1.容易让学生接受思政教育内容,强化师生的交流。高校应该合理借助网络新媒体丰富相关的教学资源,重视对学生进行更高层面的思想引导。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有着很强的使用能力,借助网络新媒体开展信息的交流,所以教师借助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新媒体对视频或者文字资源开展充分的整合,让学生能深度理解思政教育的内容,从而对学生起到思想引导的作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同时,思政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立足知识或者是情感交流让学生深度理解所学课程知识。
2.给思政教育提供更好的教学平台,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理解。网络新媒体可以让人们开展及时的交流,也能让情感交流更加密切,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课程的知识。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时应用网络新媒体可以构建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微信或者微博等方式开展社交交流,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流。思政教育也能通过网络新媒体将社会热点和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改变课程教育比较枯燥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逐渐消化这些知识[3]。教师通过将社会热点合理融入思政教育中可以让大学生深度理解所学的课程知识,增强他们对社会发展的理解。
四、网络新媒体对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分析
虽然网络新媒体给大学的思政教育提供了较好的教学平台,促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从而提升课程教育的效率。但是它也对思政教育造成挑战,增加了思政教育的难度,所以需要正确认知这些挑战,以此让思政教育顺利地开展。一方面,网络新媒体让大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也能通过多种方式和他人开展信息交流,这样就导致部分大学生受到负面思想的侵扰而出现不良的心理认知或者是错误行为。例如,一些学生出现暴力等思想问题,或者是不能坚定自身的政治信仰。另一方面,某些大学生会将关注力放在网络世界中,或是玩网络游戏,或是进行网络直播等,不能积极投入专业知识的探索中,这样就不能让学生通过思政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也没有养成规范化的行为习惯,给思政教育带来诸多挑战。
五、大学校园合理借助网络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策略分析
1.合理改变教师队伍对网络新媒体的认知,借助网络新媒体和开展信息沟通。通过让教师对网络新媒体进行科学的理解能够指导他们合理借助网络新媒体开展更高层面的思政教育,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价值认知,有利于整体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高校应该对教师进行网络新媒体的专题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对网络新媒体有充分的认知,从而引导他们掌握借助网络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优势。同时,高校也需要组织教师开展网络新媒体使用的经验交流或者教学设想,通过交流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qikandaodu/2020/0629/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