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试论新媒体对大学文学教学的影响

来源:大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而言的,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的,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在现阶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而言的,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的,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在现阶段,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及其两者融合形成的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形式。”(1)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已经大大挤压了传统媒体的空间,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也给大学中文教育带来了契机和挑战。

新媒体的发展和介入大大改变了高等教育的格局和形式:一方面,超星、独秀、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红色报刊档案数据库和瀚文民国书库等,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公开课、大学慕课(MOCC)等网络资源因其形式新颖,课程可选择性多等特点,受到了青年学生的欢迎。最新的新媒体形式是自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具有传达信息快捷、便于阅读、编辑美观等特点,成为从“读屏时代”成长起来的95后大学生获取信息重要渠道,渐有取代纸质书籍和报刊杂志之势。本雅明曾经说过:“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数目很小的作者面对成千上万的读者。由于印刷越来越发达,不断把各种各样新的政治的、宗教的、科学的、专业的,以及地方的报刊推到读者眼前,越来越多的读者变成了作者。”(2)这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肯定未曾料想,写作和传播会变得这样唾手可得。

媒介形式的变化既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影响,也是199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文化生产体制的产物。这套文化体制给文学领域带来的变化就是盛大文学、博客文学、新资本主义文学等“六分天下”(3)的文学格局的形成。大学生不但是阅读和消费文化工业产品的主要受众,而且他们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能动地介入到网络文学的生产和再传播的过程中。流量、IP、KOL以及背后的粉丝文化等,成为文化商品营销狂欢的热点,也成为众多作为粉丝成员的青年学生扎堆消费的领域。而在以如bilibili、AcFun等代表二次元文化平台上,以弹幕为代表的对文艺作品局部性、游戏化的“吐槽”也正在逐渐取代相对严肃、需要语言逻辑组织的评论,构成了新的读者接受/反应模式。

面对这类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现象,在大学中文教学中,不仅涉及到知识传授的问题,更需要加强青年价值观的引导。首先,要从理论高度向学生指出,新媒体时代并不完全意味着知识的解放,真正起作用的仍然是社会经济体制。比如,消费社会不断地发掘人的深层欲望,让人仅仅简化为消费主体;而大众传播娱乐化所传递的信息,表面上提供了多样性的知识选择,但实际上传播效应的扩大却是建立在对真正文化排斥的基础之上。正如鲍德里亚指出的:“大众传播绝不可能让那些真正象征性或说教性的过程发生作用,因为那将会损害这一仪式意义所在的集体参与——这种参与只有通过一种礼拜仪式、一套被精心抽空了意义内容的符号形式编码才能得以实现。”(4)在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下,我们无法避免知识/文化经济化的转向,但应当意识到,新媒体阅读提供的不仅仅是“快感”的宣泄渠道,文化意味着一种整体性的生活方式,文学阅读提供的是精神领域中崇高、优美等多重美感体悟的通道。当然,没有站在文化保守的立场上把新媒介妖魔化,而是要更加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在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新媒体的介入不可避免性,比如,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使得人们利用这一媒介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传播最新的学术成果。公众号“保马”、“海螺社区”和“文艺研究”等,还有一些传统的文学杂志,如《天涯》、《文汇报·读书》等,都会经常推介比较出色的研究成果。此外,有些经典的旧文,也借助了新媒体的平台,既达到了二次传播的目的,同时也突破了地域和媒介的限制,更便于搜索和保存。

当然,还要警惕的是技术对人的控制与奴役。比如,由于现在教室都覆盖了无线网,教师在学生可以随时网络搜索“监督”压力下,也可以防止基础的知识传授错误的产生,但是切记不可形成网络崇拜或是新媒体资源霸权,毕竟人文思想的深刻性很多时候不是在正确/错误的二分下简单评判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新媒体固然具有种种优势,但这些手段在文学能力的培养中,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而不能替代专业课程学习和“原典”阅读。在一般看法中,文学虽然算不上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但真正有意义的知识接受和生产,只有通过经典作品的阅读和严肃的批评才能实现。文学教育具有综合性,它要求对生活、情感的积蓄,以及个体感悟能力的培养。这并非朝夕之功,需要脚踏实地思索与艰苦的劳作。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qikandaodu/2020/0916/869.html

上一篇:“趣味”背后 ——由《读书是件好玩的事》想
下一篇:我在协和学到了什么

大学教育投稿 | 大学教育编辑部| 大学教育版面费 | 大学教育论文发表 | 大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