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学教育的通识课程,学生有选课的自主权。一般来讲,学生多以自我兴趣为前提做通识教育科目的选择。但多年来由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缺失,故凭借兴趣来选择书法课程的仅为少数,而多数学生都是凭一时之热情,希冀在短期内改善书写水平选择了书法课。凭兴趣选课的学生都有过一段或长或短的习书经历,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和良好的书法文化素养,通过课上教师的引导和点拨,短期内便能在其原有的习书基础上,上升到新的层次。而凭一时热情选课的学生,书写技法几乎为零,因从小未经过严格的书写规范,其最基本的写字亦未达标。这部分学生对书法基本知识和书写规则不甚了解,在习书中易知难而退。针对上述两类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差异中寻求平衡点,根据其特点因材施教。另外为了使课程具有延展性,持续性,让书法学习能够成为学生持久、终身的修养,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习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书法文化的素养,使其能够扬长避短地快速掌握硬笔书写的基本技法。具体可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以多种教学形式引发学生习书兴趣
根据大学通识课的短期性和阶段性特点,要使硬笔书法具有长效性和持续性,必须要结合大学生的书法现状,将书法文化、审美、规律、经验等因素引入书写技能的教学中,不断探究适合大学生书法学习的教学形式,从根本上引发学生习书兴趣。
1.书法文化与实践技法相结合。教师在传授书写的基本技法的同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书法历史、审美意象和字体演变等书法文化。让学生在欣赏古代书法大家的文化精神内涵、人格魅力及其经典名作中,达到作书崇德、崇美的习书境界。当学生对书法文化由衷生发出敬畏之情时,他们学习书法的热情和兴趣便可持久不衰。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水准,使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用心感受书法之美,体验习书之乐。当学生真正从内心体验到书法给其身心带来愉悦时,他们便会变被动为主动地自觉用功于习书,也会将对书法的一时爱好变成为终身的爱好。
2.观物寓书,进行体察和联想式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习书融入对自然万物的观察、联想和体会中,将书法与现实生活挂钩,如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事物的特征和表现出来的神韵来体悟书法用笔的力度,观察和联想随风飘荡的杨柳枝条的姿态和韧劲,从中体悟书写长撇所表现出的外在舒展性和内在力度性,并注意在写长撇时要将笔触缓慢送出,且收笔时轻轻提笔出锋,写出长撇的韧劲,而不是在书写中用外力快速撇出生硬的、僵死的长撇;再如书写技能是熟能生巧的过程,将习书过程和学生平日运用电脑打字、骑单车、打球等生活中的经验挂钩,体会习书由生到熟到巧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平静面对初学书法时眼、手、心分离的不协调,进而增加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持续习书的决心。
3.明确习书阶段,稳步跨过“瓶颈期”。采用分层分段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层次、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和提示,使学生在精进与迷茫中明确习书的方向。特别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习书中退步与进步的辩证关系,增加习书的信心和动力。比如瓶颈期的预知,让学生了解习书过程的普遍性规律,即习书的精进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开始阶段会有明显的进步,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会发现自己不再进步,甚至退步。这是因为人的眼力要比手力提升得快,审美的眼光提升了,但手下的字还未到位,即所谓的眼高手低。但如果坚持不懈地继续临帖,当重新达到眼手等高、手眼合一时,便会看到自己明显的进步。如提前告知学生上述瓶颈期的“退步”状况,学生就会平静地面对“退步”,并会快速地跨过瓶颈期。如此学生便能不断地向高层迈上新的习书阶段,从而避免了大多数习书者不能正确对待所遇瓶颈期的“退步”现象,而失去信心和兴趣,导致习书半途而废。让学生了解“瓶颈期”的现象会伴随书法学习的各个阶段和层次,使学生在终身习书中能够积极地面对困境,不断地突破自我,从而持之以恒,不言放弃。
4.以展示促互助,全面带动学生整体提高。多层面、多形式地展示学生习作,在赏析、对比中促进提高。展示从三个层面进行。首先,展示历届学生中具有突出成绩的学生作品,比较其习书前后发生的变化,让学生能够从他人的进步中预见自己学习的效果,从而增强习书的信心和持久习书的决心;其次,随时随堂地展示班级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发掘每位学生在笔法和字法方面表现出的长处,在相互欣赏和比对中,增加其习书的兴趣。凡是认真学习练习的同学,往往三次课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此时及时给予称赞,以此来推进学生习书的热情;再次,对有习书基础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使其提前进入创作阶段,并对其作品进行阶段性的展示,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学生习书,同时也借此鼓励优秀生,以强助弱,共同进步。倡导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助推零基础的学生,如此便可在课堂内外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与探讨书法的氛围,使班级学生的书法能够整体性地提高。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qikandaodu/2020/1229/1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