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课程思政融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思考与改

来源:大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高校教育进入了又一轮改革升级期。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中,提出于全国各大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刻探讨,要求“要坚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高校教育进入了又一轮改革升级期。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中,提出于全国各大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刻探讨,要求“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契合了以创新为主导的时代特点,符合国家对全方位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对身处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作为高校教师,应深刻学习课程思政的主旨和内涵,并将其运用到相关专业教学的关键环节中,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一、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140多个城市严重污染,尤其超大型城市,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巨大,其城市地区大气环境问题成为民众日益关注的焦点[2]。作为未来的环保人才,高校环境专业学生需要树立对大气污染状况深切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加深对祖国环保事业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这些都需要通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来具体实现。

二、结合课程思政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理念

为了有机地将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中。首先,在课程探索革新中,要从源头把握,从顶层设计,在课程设计的一开始便要注重思政思想,提前构思教学中大众性、生活性和民族性的思政内容,开发课堂中可以融合的途径[3],宣扬绿色、环保、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观,拓展以各类多媒体为介质的全方位互动的途径[4],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大气治理思路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知。其次,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寻找和设定贴合的教学背景,并进一步完善整个教学环节和内容排布。但是,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中的每个环节硬性添加思政内容是死板也是不科学的,需要进行一定比较和筛选,将与实际生产生活结合较密切的重点章节,保证原有内容和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有机融入思政内容。具体教学结合实例如表所示。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章节思政课程设计理念举例

三、结合课程思政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的具体实施

首先,课程设计是完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首要前提。在注重“顶层设计”的同时还要兼顾内容的专业性和趣味性,要把课堂变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体现课堂教学的教育功能[5]。做好教育工作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质,即“因材施教”,从大学生求知需求出发,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发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本身的特色。需要高校教师走进学生,与学生多交流沟通,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发展需要。

其次,在课程中还要全面利用最新最有效的新媒体技术和方法[6],注重课堂中知识和思想传播的有效性,在教学工具运用上注重开拓创新,避免古板的说教思维,将课堂讲授与现场讨论、网上互动等教学方式有机搭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激发学生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专注度,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生活体验,将专业知识与价值传输相融合,在深入浅出和富有感染的课堂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最后,对于展现课程培养要求的课程考核也要充分展现“课程思政”的要求,形成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过程式量化考核[7]。在课程评分制度中分为随堂考核和期末考核两大分值分布。随堂考核主要表现在学生实施任务过程中展现的思想情况、小组合作能力以及课堂任务的完成质量等;期末考核则更加全面地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及对于知识的应用实践能力。在考核设计中要改变了教条的机械式、流水式考察评分,在题目设置中体现创新性、思想性及丰富性。此外,要借助当今更加便捷的通信手段,积极加强与行业内老师的交流,加强互相学习,大胆创新和提升教学管理方法,积极创建一个涉及教师、学生、社会等多方的沟通网络。

四、小结

根据“课程思政”教学的相关要求,高校教师应做好教学的“顶层规划”,教学环节的设计中体现“因材施教”,同时合理选择教材内容中的结合点,细化课程教学的各个过程;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中,要全面利用有效的新媒体技术和方法,注重课堂中知识和思想传播的有效性,在教学工具运用上注重开拓创新,同时注重对内容的不断完善和升级;在课程评价和考核中也要充分展现“课程思政”的要求,形成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过程式量化考核,体现人性化的教学要求,并积极加强与各界的沟通学习。针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教学,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使得学生的大脑和心灵都得到更加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qikandaodu/2021/0223/1386.html

上一篇:以立德树人理念指导成都大学大运村的全面建设
下一篇:基于互联网的农林高校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教育投稿 | 大学教育编辑部| 大学教育版面费 | 大学教育论文发表 | 大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