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号召之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类课程的开展,越来越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追求协同效应。在此背景之下,各大高校都在积极研究实现课程思政的实践道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快的背景之下,国外的文化潮流以及观念都在对我国的文化和思想体系造成冲击,而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最新锐的人群,自然难以避免消极思潮和观念的影响。所以,我国高等教育行业的工作者要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向以及其心理情况有清楚、整体的把握,并以此为基础,努力提升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实践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使其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好地服务。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探索,能够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一 相关概念陈述
从本质上来讲,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其以建设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作为其实现形式,以推动各门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协同相应、积极追求“立德树人”的实现为根本任务。从某个角度来讲,相较于过去的思政教育,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是对其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同时,在各类课程丰富内涵、深化思想的过程中,课程思政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课程思政最为明显、最为典型的特质即其融合性。具体来说,即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并不是一门课程,其对人思想的教化作用以及对价值管的引导作用需要在与其他课程的融合过程中,才能得到最为充分的体现。从本质上来说,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念,即要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以及各个环节,推动课堂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深度融合,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教化学生思想、引导学生价值观的目标。同过去的高等教育中直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模式相比较,一门课程在融合了课程思政这一观念之后,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发掘该学科中所固有的思政教育资源,同时对于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其内心的真实感受也更为看重,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学生思想的教化和观念的引导[1]。
二 两者关联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点。首先是这两者的人才培育目标、培育方向等有着高度的一致性[2]。两者的培育对象都是学生,其目标都是要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实大学生的情感体系,丰富其认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彼此得以实现的前提。一方面,心理教育的顺利开展能够为思政教育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反之,在拥有崇高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的前提下,学生的心理健康自然也能得到极大的发展,拥有更好的心理品格[3]。
三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 个性十足,人格彰显
在心理学上,把人格类型进行分类,认为人类人格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层面,其中,本我的个性是与生俱来的我,在行为实践中遵循快乐原则,追求个体生物性需要;自我个性是在社会行为处事中遵循现实的原则,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注重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平衡;超我的个性是一种理想状态,在自我个性和社会行为中表现书偏向理想性的趋势,与他人的交往和对于自己从事的活动追求尽善尽美,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所表现的性格也是不同的。当代大学生的很多群体都是拥有多种的人格,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其特有的隐蔽性和虚拟性特征,使得大学生可以用匿名的方式在自媒体平台进行交流,平时同学眼中的那个他,在自媒体平台上所展现出来的可能是有很大差别的,在自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可以把很多的负面情绪发泄出来,有时候更是肆意妄为的表达,这不是好的发展趋势,反而会起到助推个性发展的负面作用。同时,也削弱了部分大学生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 高度依赖网络,缺少现实人际交往
在我国的现在的社会中,尤其是高校校园中,走在路上,几乎都是满屏的低头族,一人一部手机,就是最现实的大学生生活现状,在自媒体平台上,在虚拟的世界中,大学生可以完全不受自身家庭和能力、周围环境的干扰,即使是自己的先姿条件不够优越,他们仍然可以自由、自信的发表言论,与人交流,大大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求。所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了,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了。缺少现实的人际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性格培养的明显短板了,自媒体的使用的却可以拓展人际交往范围,还可以突破时空局限,快速获取信息资源。虽然网络人际交往的优势很有多,也符合大学生所需,但是,不可避免地缺陷就是会降低大学生现实交往的能力和欲望,很多的学生完全沉迷网络世界,最后就是失去社交能力,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大学生该有的人格。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qikandaodu/2021/0226/1408.html
上一篇:论通识教育的边界
下一篇:混合式教学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