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说,高考无疑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关口。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心仪的大学,可以说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自然值得亲朋好友汇聚一堂,分享喜悦。面对商机,各大酒楼饭店纷纷打出“升学宴”的旗号,引领了一波消费潮流,“升学宴”也成为社会热议的“后高考现象”。其实“升学宴”古已有之,而且名目之多、排场之大、气氛之热烈,远非今日“升学宴”可比。
琼林宴
名目繁多
科举制度自隋代创立以来,便成为后世王朝最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作为国家的“抡才大典”,科举考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储备和考生个人的前途命运,甚至成为整个社会的一次盛典与狂欢。
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进士向来被视为“公卿之选”,及第之后自然是官场得意,平步青云,因此,新科进士们总要大肆庆祝一番。唐代著名诗人张籍诗云“无人不借花园宿,到处皆携酒器行”,反映的就是进士们登龙门之后一系列的游宴活动。
在这一场场的宴会之中,有几个比较固定的名目,如杏园宴、牡丹宴、相识宴、打毬宴、看佛牙宴、月灯宴、樱桃宴、闻喜宴、烧尾宴,等等,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曲江宴。《唐摭言》记述说,在举行曲江宴时,“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整个长安城都处于沸腾的状态。
时至宋代,进士的地位更高。诗人杨万里诗曰:“殿上传胪第一声,殿前拭目万人惊。名登龙虎黄金榜,人在烟霄白玉京。”名列金榜简直如位列仙班一样。在宴会组织上,也一改唐代进士自行组织的情况,改由皇家赐宴。为人熟知的琼林宴,因在宋代皇帝的私家园林—琼林苑中举行而得名。虽然宋代宴会名目相对唐代减少,但是宴会规格更高。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趋于稳定与成熟,形成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考试模式。各省组织乡试之后,要为中举的举子举行鹿鸣宴,一是取“鹿”“禄”谐音,祝愿新晋举子来年殿试高中,将来高官厚禄;二是借群鹿分享食物的美德,委婉劝诫举子飞黄腾达之后能够不忘桑梓,造福乡里。殿试发榜之后,新科进士还能享受参加礼部举行的恩荣宴等高级待遇。
鹿鸣宴
仪制繁芜
与如今的“升学宴”气氛略显随意不同,古代的“升学宴”虽然热闹,却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
在唐代,期集(特指唐宋时进士及第后按惯例聚集游宴)还只是进士同年之间的私人社交活动,但繁文缛节已是不少,进士们记的也不是十分清楚。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唐代的民间经济组织—进士团就应运而生。进士团专门负责组织进士的宴饮活动,引导进士们按照固定的礼仪规范拜见座主,交谊同年。如此一来,唐代进士期集期间,大大小小的宴会也承载着不同的礼仪功能。
如上文所言,时至宋代,“天子门生”的观念大盛,进士期集也不再是及第进士们私下的活动,而是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庆典。皇帝不仅要举行琼林宴,宴请新科进士,还要参与进士期集的管理,因而相对于唐代,宋代的进士宴会礼仪性更加突出。宋人吴泳说:“宴序古来元有礼,鹿鸣废后更无诗。”据祝尚书教授研究,北宋时期,朝廷尚用唐制,各地在发解举子到省之前, 州郡长官或转运司照例要为他们饯行。
“靖康之难”以后,随着学校的重建,鹿鸣宴日益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礼部还下发了《乡饮酒矩范仪制》,在仪制上对全国各地举行的鹿鸣宴进行统一。李心传的《朝野杂记》记载了鹿鸣宴的仪制流程,其仪有“肃宾、祭酒、宾酬、主献……拜送、拜既凡十二节”,同时,“其酒食器用,乡大夫、士之有力者共为之”。由此可知,仅鹿鸣宴一场宴会就包含了12个流程,且因为规定行礼时的主人“州以郡守,县以县令”,都是以当地主政的父母官为主,所以这些流程更不能随意简化,必须照章执行。
无故缺席鹿鸣宴的人,还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行礼有期,而有疾故不能者,前期具状免,擅自不赴者,除其籍”。南宋著名文学家周必大曾因故不能参加鹿鸣宴,也要向当地父母官告假。这一言辞恳切的“请假条”保存在周必大的文集之中,我们得以一领古代文豪的风采,其文曰:“伏蒙台慈,特枉华翰,俾预兴宾之礼,且观劝驾之光。属此抱疴,阴于缀席,其为愧感,罔极敷陈。”
当然,由于礼仪规制太过繁琐,鹿鸣宴已遭到时人批评。南宋大儒朱熹说:“如乡饮酒礼(鹿鸣宴),向来所行,真成强人,行之何益?所以难久。不若只就今时宴饮之礼中删改行之,情意却须浃恰。”朱熹认为鹿鸣宴繁文缛节过多,简直是强人所难,不如简化仪制。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qikandaodu/2021/0323/1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