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京举行,对研究生教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立命之本、现实状况、关键突破和历史使命,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顺应新时代发展形势,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全面启动并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改革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构建全媒体人才选拔培养模式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紧紧扭住招生考试、培养与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专业设置等关键环节,破难点、去痛点、疏堵点、补漏点、除弱点、扫盲点,推出一系列与全研会精神要求高度契合的重大改革举措,为探索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作出实践性探索。
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震撼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全面拉开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
一起来看看有哪些重大改革举措:
招生改革重大举措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落实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充分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先进经验及做法,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解决招生、培养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
(一)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举措
1.全面实施并完善“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坚持能力素质与知识考核并重,通过构建分级选拔模式和多元考核方式,充分发挥材料评议、初试(笔试)、复试(面试等)等各环节的特点和优势,加强对考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
2.加强和完善材料评议环节,加强对考生综合素质和一贯表现的考查。通过考生提交的学业成绩、学术成果、研究计划书、申请信(包含自我评价、报考原因、职业规划、对践行立德树人的理解等)等材料,对考生的学业水平和学术能力进行全面考查,同时对其人生观、价值观、自我认知能力、科学精神等进行综合评价,确保所录取的博士生不仅具备良好的学术基础,还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导向、良好的科学精神和健康的人格等。
3.大力改革初试(笔试)科目,注重对考生学术基本功底和素养的考查。结合我校全媒体人才培养需求和培养过程中的痛点,通过设置学术写作、人文社科综合等笔试科目,加强对攻读博士学位所必须的学科基本素养和学术基本功底的考核,从招生源头解决博士生学术写作能力差、人文素养薄弱等痛点问题。
4.优化复试考核环节,加强对考生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考查。结合博士研究生的人才选拔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在复试考核中设置学术答辩环节,要求考生以答辩形式重点介绍本人代表性学术成果或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研究计划。同时,结合考生的申请材料,通过交流问答方式,进一步对考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创新潜质、心理素质、沟通交流能力等进行考查。
5.设置绿色通道,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对于材料评议阶段发现的优秀考生,或者以直博或硕博连读方式选拔的考生,可免去初试环节,直接进入复试,从而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二)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举措
1.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加强对基本素养和基本功底的考查。结合我校全媒体人才培养特点,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设置自命题考试科目,重点考查理性思维、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等,确保录取的硕士生有良好的培养潜质和发展后劲。
2.改革复试选拔流程,增加材料评议环节,破除“唯分数”论。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材料,对其过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考生是否能进入复试考核环节,旨在加强对考生既往学业和一贯表现的考查,突出对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衡量和综合评价。
3.加强和完善复试考核环节,突出对专业能力的考核。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不同的考核重点。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实践能力或创作实践能力。同时,根据考核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笔试、机试、面试、现场主题创作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选拔的针对性。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zonghexinwen/2020/0806/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