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开始,秋季校园招聘拉开序幕,无数2019应届毕业生满怀憧憬地开始充满挑战的求职之旅。各种数据满天飞,在各类报告中,最权威和一手的,当属各个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了。整理了37所“985”高校2017年的就业报告(国防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未发布报告),带你重新认识高校就业率。
一、就业率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就业率,看似是与找工作挂钩最紧的指标。纵观各高校披露的数据,这项指标都非常可观。以2017年为例,绝大部分高于95%。其中,理工类大学总体就业率更高,华南理工大学达到99.41%,位列第一。同济大学为99.0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为99%,“清北复交”则基本在98%左右。
事实上,不仅“985”如此,我国的高等学府普遍都拥有较高的就业率。如此之高的就业率,是否意味着找工作容易呢?
答案是并不一定。
让我们先回到就业率的算法。按照教育部定义,毕业生就业率 =(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而“就业”其实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主要包含了深造、就业两种情况。
以清华大学的算法为例。深造的毕业生包含了国内升学、出国(境)深造两种情况。而就业毕业生则包含签三方就业协议、灵活就业两种--这才是我们常识意义上“找工作”的那一部分学生。
可见,“就业率”的主要价值,在于表明当年毕业生有多少落实了出路,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本科生)的出路是继续深造。也就是说,就业率并不能说明有多少人在找工作、又有多少人找到了工作。
二、就业率高 ≠ 实际就业多
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我们算出了每个学校实际就业的人数,发现高校之间差异显著。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2017年,该校毕业9995人,落实工作5647人,占毕业人数的56.5%。换句话说,有接近一半的人选择深造。再如吉林大学,2017年共毕业人,规模巨大,其中大约人落实工作,占比67.10%,可见整个学校的就业气氛也更为浓厚。
在37所985院校中,两所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比重最大。华东师范大学达到75.09%,北京师范大学为72.52%。此外,一些综合类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比例也明显较高,例如湖南大学(72.31%)、重庆大学(71.09%)。
相反,一些理工类院校虽然就业率极高,但许多学生其实选择深造,实际就业比例低。例如,中科大和清华大学,都只有不到50%的毕业生选择工作。从这个角度,或许更能看出学校就业氛围的差异。
三、就业率高 ≠ 就业对口
目前,大部分高校会在就业报告中披露专业对口率。仍以“985”高校为例,其给出的对口率数据一般在70%-80%左右。根据湖南大学2017年就业质量报告中的说法,“985”高校专业对口的平均水平为72%。
那么对口率又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
当下,各高校基本上都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回访。例如询问“你现在从事的工作与专业是否相关?”,然后给出选项:“很相关”、“相关”、“一般”、“不相关”、“很不相关”等等。而计算对口率,往往是把前三类的比例相加,都算入“对口”的范畴。所以,这个指标其实是比较宽松的。
同时,如果返回去查看问卷,会发现各高校在选项上的表述也不太相同。例如,中国人民大学使用了“严格对口”、“对口”、“一般”、“不对口”四级选项,北京大学则使用了“很相关”、“相关”、“一般”、“不相关”、“很不相关”五级选项。不同的表述方法,或多或少会影响问卷结果。比较不同学校间的对口率数据,虽有一定价值,亦不可尽信。
在披露了问卷结果的高校中,复旦大学有47.88%人选择了“非常相关”,接近一半。其次是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在30%以上。
不过,更多的学校,专业完全对口的比例不超过1/3。另外,一些学校虽然总体对口率较高,但有超过20%的人淤积在“一般对口”、或“比较相关”的模糊地带,例如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最后,对口率还反映在不同的专业上。高对口率,意味着找工作的目标总体上比较精准,搜寻成本小。将它与薪资结合时,我们发现,那些所谓“最好就业的专业”,往往就是高对口+高薪的专业。
在“985”大学中,华南理工大学是唯一一所既公布了分专业对口度,又公布分专业薪酬的大学。我们以这所大学来简单分析: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zonghexinwen/2020/0810/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