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如何使高校价值观教育更具时代性,是高校当前的迫切任务与重要课题。从中日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培养途径、从业人员等方面进行对比和探讨,为我国高校价值观教育的优化及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中日对比;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神圣使命。同时,大学生群体承担了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了我国高校教育体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于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价值观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据了核心和基础地位。
如今,“90后”“00后”已成为了大学校园学生的主要群体。这一代人思想更加开放自由,价值观特质鲜明,自我意识与自身理论、经验局限之间可塑性非常大,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使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富有更好的时代性、更强的现实性与更大的时效性,是高校教育当下的迫切任务与重要课题。
与此同时,各国具有的不同的传统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这也使得其高校价值观教育存在差异且各具特点。目前,中西方等关于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比较研究已经有很多,但该领域中日对比还比较少。中日两国地缘相近,传统思想、文化积淀存在相似之处,对中日两国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比较研究与探讨,对于优化我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日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
1.价值观教育目标方面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确定了21世纪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宽广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精神;面向世界的日本人”。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培养一种坚韧、勤奋、勇敢、守纪律,忠于国家、人民和集体,重视发展个性化、创造性和多样性,培养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宽广的胸怀与健康的体魄,面向世界的“忠臣良民”[1]。
中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将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信念,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
2.价值观教育内容方面
日本价值观教育内容主要体现于“虔敬天皇教育”“忠的教育”“本土教育”“忧患意识”“忘我的匠人精神”“团体认可”等方面。其中,以“虔敬天皇教育”来鼓舞国民爱国主义教育、凝聚国民民心;“忠的教育”,即要求团体成员同呼吸、共命运;“本土教育”,即以本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为主要内容,利用各种机会培养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忧患意识”,即日本自然资源贫乏,举国居安思危;“忘我的匠人精神”,即为整体献身的敬业精神,是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力量;“团体认可”,即个人价值必须受到社会团体认可,重视团体对个人的评价,普遍具有“不给他人添麻烦”的行为习惯[3]。大阪大学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大阪大学宪章》[4],以“在当地生活,在全球范围内成长”为目标,提出十一项要求,包括开展世界前沿学术研究,促进高等教育,为社会作贡献,促进学术独立性和平民化,尊重基础研究,重视实践,强化综合性及统筹协调,继承传统并开拓创新,拥护人权,促进对话,坚持自律。
中国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京大学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秉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坚持北京大学原校长、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北大精神—“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3.价值观教育培养路径方面
第一,中日两国高校均将价值观教育与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结合。日本于2007年6月修改了《学校教育法》,确立了日本学校教育的具体目标,以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日本人。在大阪大学的网站首页,罗列并统计了所有获得国际奖项及国内奖项的校友及学生[5],激励全体师生。在中国,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中国梦”相结合在北京大学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现尤为明显。北京大学以“守正创新、引领未来”为指导思想,以培养行业领军人物为目标,肩负时代责任和使命,助力民族国家复兴。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zonghexinwen/2020/0826/712.html
上一篇: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小学虚拟实验试点工作启动
下一篇: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