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问教丨考普高比上大学还难?应以普职融合新思

来源:大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湖南省怀化市20多所民办高中的上千名学生,刚开学即面临清退风险。这些学生因中考不理想,但又不愿意去读中职,一些民办高中承诺可以办学籍,没想到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湖南省怀化市20多所民办高中的上千名学生,刚开学即面临清退风险。这些学生因中考不理想,但又不愿意去读中职,一些民办高中承诺可以办学籍,没想到今年招生指标忽然收紧。

中考分数进不了普高,就只能进中职,这是近年来各地执行得越来越严的中考政策

。除了严格清查民办学校违规扩大招生规模招收线下学生外,各地还明确公办高中不得接收线下考生借读,甚至还有地方禁止初中生复读。其主要目的,是落实国家普职大体相当、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规定。

但是,从近年来各地考生和家长的反映看,普遍的诉求是提高普高招生比例,反对限定普职比,影响学生读普高的选择。调和这一矛盾,关键在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质量,

不能把职业教育作为低人一等的教育,同时有必要调整以普职分离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推进普职融合

对于各地的普高录取率,考生和家长都觉得“太低”,认为考普高比上大学还难,并向当地教育部门施压,比如,去年深圳很多家长就在中考结束后,质疑深圳公办高中录取率低。而实际情况是,我国中职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总招生人数的比例,已经从2010年50.94%,下降到41.7%,也就是说,已经从1:1大体相当,下降到4:6左右。因此,国家反复强调要适度增加中职招生,可家长却认为中职招得太多了,一些没有达到普高线的家长则想方设法让孩子读普通高中。

值得注意的是,为吸引学生读中职,我国还实施了中职免学费政策,并设立中职国家助学金,可是,家长宁愿花更多钱让孩子读民办普高,而不愿意上中职,是不能简单批评家长不理性的。根本的问题是,中职分流,在现实中变为分层,中职还被认为是差生才接受的教育。

这和我国之前对职业教育的定位有关。我国一直以来,就把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层次”,而非一个“类型”。所谓“层次”,就是职业教育是低于普通教育的教育。按照“层次教育”的定位,不管怎么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地位都比普通教育低人一等,本来只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流”,就必然变为把学生分出优劣的“分层”,有多少家长愿意接受这种“分层”呢?

职业教育应该是和普通教育平等的类型教育。即,职业教育不但有中职、高职,还有本科、硕士、博士教育。

在发达国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没有高低之分的。我国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下大力气抓好职业教育,用5到10年时间,大幅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推动办学模式由参照普通教育向产教深度融合的类型教育转变。但显然,全社会对类型教育还缺乏认知,比如针对国家要求600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进行职业教育,就有很多人将其解读为地方本科院校降格。

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我国必须花大力气破除“唯学历论”

,治理学历歧视,其中最关键的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要科学制订招聘条件要求,如果一味提高学历要求,那么,就会助长“学历情结”。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很多技术性公务员岗位,就应该面向中高职毕业生招考,而非动辄提出硕士、博士学历要求。

而对于眼下家长质疑上普高比考大学还难,我国有必要思考发展高中教育的新战略和新思路。今年我国的高考整体录取率已经超过90%,而随着高职扩招,我国于去年已经取消了中职毕业生升高职的比例限制。

按照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所有普高生以及中职生都将至少进入高职学习,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必要继续坚持普职分流的高中教育发展模式吗?

客观而言,我国已经具备普职融合的现实条件,社会舆论对普职融合也有很强的呼声。之前,我国曾有不少代表委员在两会上提到取消中考的建议,得到广泛支持。而取消中考,必须有一大前提,即实现普职融合,把所有高中办成为综合高中,且做到综合高中均衡发展。所谓综合高中,就是所有高中既开设学术性课程,又开设技职型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在高中毕业后,再选择进普通院校还是职业院校。如此,可减轻中考分流给学生带来的学业负担,也可让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更好地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确定职业发展目标。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zonghexinwen/2020/0916/865.html

上一篇:教育部:允许国内高校接收出国留学生先行在国
下一篇:招聘|面向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兰州一中招聘

大学教育投稿 | 大学教育编辑部| 大学教育版面费 | 大学教育论文发表 | 大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