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大学生命教育:本质诉求及课程设置

来源:大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生命教育作为一种当代的新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不同类型的生命教育课程也随之登上大学教育的讲台。面对社会文化的转型,生命教育课程为大学德育建设、思政教育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当代的新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不同类型的生命教育课程也随之登上大学教育的讲台。面对社会文化的转型,生命教育课程为大学德育建设、思政教育开展提供了广泛的视野和认知空间,大学生命教育以一种崭新的思维向度和观察视角承担起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教育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教育任务。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成长,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生命教育课程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从生命教育的本质出发,反思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设置,是对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学形态的前提反思,对于指导当前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和未来开展更为科学高效、丰富合理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观照生命及生命教育的本质

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无论解读教育的视角如何,教育终归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此,有学者提出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三生教育”是教育的本质。生命的本质是三维立体的,可概括为“既具有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是三者的统一”。因此,大学教育中对于生命的解读和关注,既指向于对人自身生命的认知与关注,也需扩展到对于一切生命存在的自然生命的关注;既是对人类精神生命的实现与关怀的“成人教育”过程,也是对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存在,在“关系世界”中得以发展的“全人教育”过程,是自然生命与超自然生命的融合与统一。

综上可知,大学生命教育是在大学生认知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规则的前提下,以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自然生命教育、精神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三个维度来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从而能够科学地认知生命本身、充分唤起生存意识、提升生活品质的教育。大学生命教育既是使大学生充满生命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成人教育,也是使大学生学会与自然、他人、社会和谐相处的全人教育。当下对生命教育课程的研究大都从课程本身出发,较少观照其发生的前提——生命及生命教育的本质,使得大学生命课程的探讨大都停留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比例、师资配备、教学方式等较为外显的层面,从而得出的研究结论丰富而庞杂,甚至研究逻辑也彼此交叉。探讨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问题,应建立在对生命教育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基础之上,研究的重心应从关注课程的外显层面过渡到研究课程的内隐基质上来,即从课程内容的阐述转换为课程设置的哲学维度、逻辑架构的思考上来。

构建大学生命教育的三维课程体系

教育的本质与生命教育的诉求在哲学维度中不谋而合、彼此诠释,使得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设置拥有了科学的逻辑和哲学的根基。因此,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设置可以概况为:基于生命取向的自然生命教育课程、基于生存取向的精神生命教育课程、基于生活取向的社会生命教育课程。三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彼此促进,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逻辑框架。

生命取向的课程设置——自然生命教育维度的生命课程。其目的是认识自我,包括认识人和各种自然生命本身,进而达到接受并提升自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首先,重在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认识自然本身,认识生命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的基本意义,了解生命的基本成长逻辑。理解人作为自然存在的一部分,与万物同样具有生存的基本权利,凡是生命都值得尊重和珍惜,从而引导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次,科学认知宇宙的无限及其创造万物的能力,了解宇宙与人生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敬畏生命、尊重规律的生命法则。引导学生用宏观的视野、科学的理性去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最后,教导学生认识自我,接受并强调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特性的现实。每个人作为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解读生命和活着的意义,人生存在的意义取决于有限生命中无限价值的产生,如何把握当下、创造未来,是本课程设置的初衷。

生存取向的课程设置——精神生命教育维度的生命课程。其目的是超越自我,在精神价值的标准中重新审视自我,在关怀与助人的过程中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该课程的开设以自然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为基础,采用前后相继、螺旋交叉的方式展开。首先,再次认知“人”作为区别于其他一切生物而独立存在的意义,在于其超自然生命的价值和属性。生命“存在”较之生命本身,更强调精神价值的意义、精神态度的养成和精神意志的磨砺。其次,探讨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生命关系,转变身份,在“我、你、他”的视域中反思个人的生命存在问题。了解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彼此是共同依存的,并最终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尊重、包容他人。增强感知爱、给予爱、被人爱的能力。最后,引导学生认识个体存在本身,理性而成熟地提升自我、对待他人。在真诚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为自我带来精神的愉悦,提升对人的关怀与感受幸福的能力,即达成所谓“仁者爱人”是此类课程设置的目标。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zonghexinwen/2020/1020/1148.html

上一篇: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2019春入学考试科目和考试
下一篇:全省教育系统校园路跑接力赛在大学城开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