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超
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任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我始终认为,学生,或者说儿童,应该是我们教育的原点,也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学校的个性化办学、特色化发展,都应该基于学生的成长需要。正因此,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生命发展课程”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具体化,是学校整个育人模式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下面我就从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的形成,从我个人的教育理念发展过程来详细解读“生命发展课程”的来龙去脉。
01
我的教育价值观:为了爱和自由
1984年,师范毕业的我怀着对北大的憧憬与向往来到附小,至今已33年。在这片教育热土上,我建立起了对儿童、对学校、对教育的全部理解与热爱。做校长以后,我的一个强烈愿望就是要把北大附小办成一所与北京大学相匹配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小学;一所无论在自然环境,还是在文化气质上都与北大息息相关的真正意义上的附属小学;一所孩子们快乐学习、教师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园。
“为了爱和自由的教育”,是我在北大附小提出的教育理念,也代表着我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价值观。在北大精神浸润下的爱与自由,是意义丰富的、深远的。爱,是一切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既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能力,它需要我们细心去感受,用心去传递。而自由,不仅是尊重孩子,也是尊重生命,它意味着以无限的可能性看待孩子,以不断成长的生命态度对待孩子。
爱和自由,其实就是给师生充分的关爱、呵护、欣赏和信任,让他们在宽松、惬意的环境里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
“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是著名作家冰心奶奶给北大附小学生的题词。在我们看来,这两句话所概括的是我们教育实践中最珍贵的传统,也是北大附小爱和自由最生动的体现。同时,“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并不只是学生的专利,它也是教师的权利,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权利。在这里,老师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把自己的智慧和心血毫无保留地献给孩子。
这一切都启示我们,教育要向儿童靠拢,小学生活要向童年靠近。我们的校园环境、学校课程、德育活动,都要从孩子的天性和个性出发。
02
改造课程的初衷:生命发展的需要
之所以决定对学校课程进行改造,不是上级的行政命令,也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基于北大附小人十几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基于我们的教育价值认知,是一种教育行动自觉。具体来说,我们重构学校课程体系的动因,有以下几点:
1.对北大教育传统和文化基因的继承
作为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小学,百年来受北京大学学术精神影响,使得北大附小在办学思想和教育教学中非常注重人的和谐与完满发展。北大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基因启示我们:只有兼顾个性化与通识性,构建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生命发展课程体系,让学生在玩中学,才能最终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2.对办更高质量教育和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回应
北大附小的家长多为北大教授或各界精英,素养较高,见识较广,对教育的期望值也更高。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生长于信息时代,孩子从一入学就已经不是一张白纸,带着一定的知识积淀、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也有更加敏锐的问题意识,有着更加鲜明的个性和多样化的成长需求。这无疑对学校和老师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学校的发展目标、课程设置,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
3.我30多年来对教育问题与困惑的反思
当前,社会各界对教育多有抨击,这促使我思考,我们的教育哪儿出了问题?我发现,中国教育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和应该保持的优势,这是我们在与西方国家的教育者交流中,从他们对中国教育的研究中得到的认可与反馈。许多学者也强调指出,中国近30年来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基础教育功不可没。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教育又具有单一化、标准化、机械化、僵化的另一面,对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关注不够,缺少鲜活的生命气息,也限制甚至制约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zonghexinwen/2020/1111/1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