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对“十四五”新发展阶段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作出整体部署和制度安排。《方案》探索评估分类,首次提出两类四种评估方案,供高校自主选择。同时还实行线上线下评估“一体化”,精简入校评估专家人数、天数、环节,采信已通过教育部认证(评估)并在有效期内的专业(课程),让评估负担“减下来”。
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已经持续多年,而且形成了一套制度规范,不过,有关该制度存在形式主义、知假造假等问题一直受到批评,相关的质疑早已公开化,甚至教育部内部对此也并不避讳。早在2008年,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就坦诚评估程序存在不足,尤其是评估方案对不同高校的分类发展指导性不够。彼时教育部方面的表态是要持续开展评估工作,但允诺在评估进程中改善其功能和绩效。在此之后,教育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应该说,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的确在逐渐优化。
过去高校评估存在的问题,概括来说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行政化色彩浓厚,评估体系和指标过于僵化,所谓“千校一面”,就是用一把尺子去测量所有高校,且不论这样的评估是否科学,对高校而言,评估结果肯定难言公平;二是评估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应付评估,从教师到学生参与造假,这类现象早已公开化,既放大也刺激了浮夸学风。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当年曾撰文猛批高校评估“三宗罪”:评估太多太滥,缺乏总体设计;教育评估体系、方法单一,拉不开差距;评估造假,敷衍了事。放在今天,这样的批评恐怕也并不过时。
评估工作的原则是“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预期的效果实现了多少,其中又有多少形式主义的成分,评估工作对此应该有着充分的认识。尤其是在当下,高校不仅在规模上与过去有了明显的变化,其内部结构也在悄然生变。高校本科向职业教育开放,高等教育的应用价值被突出,在高等教育平民化的趋势下,高校必须走适合自己的路才可立足,方能让人深信高等教育之价值。一流高校突出学术研究,普通本科院校要呼应市场需求,尊重市场变化,强调高校教育的应用价值,在此背景下,高校评估理当顺应时势做出相应转变,评估工作需反映这种结构性变化,尤其要打破“千校一面”的痼疾,沿着一所高校一个评估办法的思路进行。
高校评估不应该成为高校的沉重负担,更不应该成为形式主义的温床。此次《方案》一方面强调减负,评估程序有所简化,于高校而言可能意味着那种应付式的工作将大幅减少,评估工作能否呈现新的社会形象,形式主义的老问题能否有所改观,接下来都值得观察;另一个亮点是评估工作尊重高校自主性,在确定统一必选项的前提下,还设置类型必选项、特色可选项、首评限选项,由高校根据要求和办学实际自主选择,其中,必选项对标国家底线要求,可选项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从这些细节不难看出,评估办法体现出浓厚的个性化色彩,按理说更能客观反映每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准。
当然,尊重高校自主性并不意味着自己出题考自己,评估工作的严肃性如何保证,能否体现客观、公正,这都需要在接下来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观察,不排除办法本身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评估工作最终都要评处优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名次,其中的利害关系显而易见。就此而言,评估固然是一件大事,但高校更应该做好日常工作,而不应当将所有工作重心全部放在应对评估上,压得学校、师生喘不过气来。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zonghexinwen/2021/0210/1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