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民国,那个动乱的年代,对中国的大学教育,贡

来源:大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的大学是怎么来的呢?如果对中国的大学进行溯源,那么必须回到民国时期,在民国大学经历了数次变迁。从清朝末年的文化反省,到民国时期的大学制度设立;从教授治学,到校

中国的大学是怎么来的呢?如果对中国的大学进行溯源,那么必须回到民国时期,在民国大学经历了数次变迁。从清朝末年的文化反省,到民国时期的大学制度设立;从教授治学,到校长治学。各界有识之士运用道德以及法治的力量,推动了大学教育的独立,并且支持学生自治,从而诞生了一大批的大师与英才。

相对于欧美等国家,我们国家的大学起步比较晚,但是如果看学校的建校史,其实时间也不算短,建校在100年以上的也不在少数,而且大部分都创建于民国时期。民国不但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期,同时也是西方制度引进、演变的时期。
如果你要深究大学为何是今天的样貌,那么必须回到民国,来看大学诞生之初的样子。大学制度的建设不可能割裂历史,只能在历史当中延续。民国时期大学为争取教育的独立性,无论从办学理念,办学规模以及办学方式都各有千秋,从今天的眼光看,各时期、各学校差异非常大,有割裂,也有传承。

反省是通过自我体验、自我怀疑、自我批判,然后不断重新认识自己,接着从中不断修正自己,每个人是这样,社会也需要这样。只有在不断的修正当中,我们才能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民国在开创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时候,整个民族在列强的环视与欺凌之下,从最初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初次尝试,到逐步开始兴办西式学堂,引进培养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在有意培养现代的思想精神。

早期左宗棠兴办的福州船政学堂、盛宣怀兴办的天津中西学堂,都是把学习集中在技术上,或者某一项产品上,注重实用知识的学习,可历史证明,这种方式收效甚微。
满清只想用有限的技术来“中体西用”,这是基于趋利避害,危机意识的应急心理,而不是自我反省,是一种被动的条件反射。

现在习惯上把中国大学诞生,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立之日开始算起。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北京大学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是现代意义上大学的源头,不是太学,是真正意义上源于西方的大学。

民国初期,我国文化教育界通过长时间的反思,认为需要通过三大文化运动来改造国人的人文体系,即白话文,普及教育,通俗讲授。主要是通过语言来改变教育的方式,以及做到普及教育的目的。
这是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时期,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的教育也成为这个变化的组成部分。保守派与改革派为此针锋相对,围绕科学、民主等高等教育体制的建立,争吵不休,而北京国立大学在当时具有先锋实验的效应。

1912年任职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亲自制定并颁布了《大学令》以及《大学规程》,大学章程成为保障学术权力的校法。其中规定:“大学为研究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之所”。创立初期的北大,不仅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同时还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教育各项职能也在此时创立,比如文科、理科、商科、医科、法科、农科等。
同时大学精神也在此时形成,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教育改革,力图把北大建设成全国的学术、思想中心。一旁的清华,是民国的后起之秀,1931年校长梅贻琦发表就职演说当中强调,勉励清华要保持它的特殊地位,在学术方面要向高深专精方向发展。之后确立了农业研究、金属学、应用化学、应用电学等主要研究内容。

同时梅校长还推行通识教育,培养厚实基础。南开大学提出了:重视体育,提倡科学,成立团体组织,强调道德训练,培养救国力量。浙江大学的前身是求是学院,求是是这个学校的校训。浙大在西迁的时候,校长竺可桢号召学生拯救中华民族,学成之后,要服务于社会,做各界的领袖。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zonghexinwen/2021/0226/1401.html

上一篇:(教育)自主调整返校时间 多地高校延期开学
下一篇:我们是否过度保护了我们的孩子这本书指出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