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新刊速览丨“通识教育”的朋友圈里,各个国家

来源:大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量子力学、人工智能、《几何原本》……从2021年春季学期开始,华东师范大学面向本科生的通识课程将增加到359门,其中不乏艰深的知识领域。 如何给文科、工科、商科的学生讲清楚

量子力学、人工智能、《几何原本》……从2021年春季学期开始,华东师范大学面向本科生的通识课程将增加到359门,其中不乏艰深的知识领域。

如何给文科、工科、商科的学生讲清楚量子?为什么有必要学习量子?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澄清什么是通识教育。

作为舶来品,通识教育在中国只有短短十多年历史,还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而在率先提出概念的美国,通识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革新;与此同时,欧洲的大学通识教育同样经历着与时俱进。

不同国家各自走过了一段探索通专融合教育的路径,呈现出明显的本土化特点。如果说通识教育也有朋友圈,那么在这个朋友圈里,各个国家都是怎么玩的?

本期《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特稿聚焦通识教育,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国家的一流大学的本科生通识教育进行样本解析,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路径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期其他内容还包括——

美国教育媒体Edutopia对2020年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教育研究成果进行盘点,其中既有对传统教育观念或惯常认知的颠覆,也有基于实证研究对过往教育经验的佐证,还有对现代教育技术过度依赖的慎思和对经典学习方式回归的呼唤;

世界银行发布《实现学习的未来:从学习贫乏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这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世行发布的第三份有关“学习”的重要报告,也是疫情之后世界银行对教育系统重建的整体展望。

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测评项目(TIMSS)2019年测评结果报告正式发布,呈现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4年级和8年级学生数学和科学学业成就以及影响因素;

……

2021年第6期《上海教育》还有哪些精彩内容?

小编带你抢“鲜”看!

↓↓↓

聚焦

2020教育研究热点

回顾2020年,尽管全球教育事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教育领域研究成果依旧硕果累累,为我们带来对于教育的洞见和智慧,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美国“高考”SAT和ACT在学生大学学业表现和毕业率方面的预测功效不佳?

相较于数学能力,外语能力更能预测学生的编程学习能力?

会问问题的学生更擅长学习?

神经科学家为何强调手写训练的重要性?

手势表演能提高儿童的第二语言学习能力?

本期聚焦栏目带领大家透视全球6个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研究,为教育观念和实践的创新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视线

从“人人皆学”到“处处皆学”:世界银行的教育愿景

2020年12月2日,世界银行发布《实现学习的未来:从学习贫乏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这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世行发布的第三份有关“学习”的重要报告,也是疫情之后世行对教育系统重建的整体展望。

三份报告延续了世行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并通过全民学习、学习危机、学习贫乏等关键词揭示了全球教育的系统性障碍,进而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公正的、开放的教育系统,以实现教育的未来愿景。

本文既有对世行21世纪以来发布的3份“学习”报告的解读,也有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有限理性的批判性思考。

揭秘数学与科学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TIMSS2019测评结果报告发布

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测评项目(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是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发起与组织的大规模国际测评项目,自1995年起每四年一轮测评参与国家与地区的四年级与八年级学生的数学与科学学业成就,为各国提供重要的国际基准数据与成绩趋势。2020年12月8日,TIMSS2019测评结果报告正式发布。

全球共有64个国家与地区参与了本轮测评,涉及1.1万所学校、33万名学生、2.2万名教师和31万名家长。测评结果发现:新加坡问鼎榜首,整体成绩呈上升态势;男生四年级数学成绩较好,女生科学成绩较好;四年级达标率高于八年级,新加坡优等率最高。

除数学和科学测评外,TIMSS2019还通过问卷形式收集相关背景数据,以了解学校、课堂教学和家庭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新西兰绿色学校:现代学校的田园牧歌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dxjyzz.cn/zonghexinwen/2021/0226/1405.html

上一篇:读《如何调动和激励教师》有感——教育督导中
下一篇:签署各类合作协议168个!京津冀教育协同格局基

大学教育投稿 | 大学教育编辑部| 大学教育版面费 | 大学教育论文发表 | 大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