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北大教授一针见血:教育上的“双轨制”,让家

来源:大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教育问题,是当今社会的最重要的问题。对于国家来说,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的人才储备和科技发展,同时教育公平问题也是保证社会阶层正

教育问题,是当今社会的最重要的问题。对于国家来说,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的人才储备和科技发展,同时教育公平问题也是保证社会阶层正常流动的重要路径,通俗地说,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就算家庭困难也有光明的前途。
社会就是这么残酷,现在的学生压力太大了,刚出生开始就被牵扯进许多复杂的竞争之中,不仅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还要应付很多很多课外补习,这样的现实问题给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北大教授渠敬东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上的“双轨制”,让家庭的投入成了无底洞。

一、双轨教育的困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和教育相关的主题讨论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比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高考、学区房、大学教育等等,只要一提起这些关键词,大家都会想到一系列的事件,并且从自身出发表达各种角度的看法。
现在的学生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卷入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之中,在学校里要上一整天的课,放了学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连假期也要被安排参加各种乱七八糟的课外补习班,不仅要学习成绩优秀,还要参加功课补习辅导,并且要求必须掌握一两门特长。
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压力就已经喘不动气了,同样也给家庭和学校造成困难。家长忙一天工作,回家不仅要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还得盯着完成作业,考试成绩出来要签字,偶尔还得发个脾气,放假前要去参加家长会,为了给孩子报名补习班,又是一笔不菲的经济支出。

学校也很苦恼,每次考试都要排名,弄得全校师生紧张兮兮,而且对于升学率的过度关注,让毕业班的师生天天苦大仇深,学生晚自习下课公交末班车都没了,老师为了教育事业放弃了家庭,不仅上课拖堂,还得和体育老师讨价还价,就是为了追赶一点求之不得的教学进度。
在这样苛刻的现实要求之下,家长认为报名补习班是必要的,老师认为自己有条件的话也必须办个补习班,各种良莠不齐的课外辅导机构对准学生有限的假期和家长干瘪的钱包鹰视狼顾,学生最惨,只能被迫接受,内心充满消极抵制情绪,补习班很有可能变成早恋的温床。
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双轨制,北大教授渠敬东对其严肃批判,正常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社会的迫切需求,课外辅导机构见缝插针成为家长的救命稻草,但是结果未必尽如人意,最终只能是家庭投入的无底洞,对谁都没有好处,辅导机构坐收渔利,或成笑到最后的唯一赢家。

二、中产阶级的焦虑
教育双轨制问题的出现,主要集中于中产阶级群体,也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等收入人群,后代教育问题对于他们而言不仅是阶层跨越的重要渠道,至少也是保证阶层稳定的基础途径,即便是不能让子女出人头地,也绝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许被别人家的孩子淘汰。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阶层固化的现象已经发生,对于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而言,对于子女的教育投资并不意味着全部,花钱让孩子去上贵族学校,聘请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给孩子一对一辅导,毕业之后出去留学,这些虽然要花很多钱,但是对于钟鸣鼎食之家来说并不多。
更何况有钱人家的子女哪怕不用上学,也可以通过家族信托基金的途径一生衣食无忧,就算自己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也不必为了教育而担忧。但是对于中产阶级家庭来说,自己赚到的钱本来就不多,而且不能保证子女也能和自己一样有出路,因此焦虑的心理相伴一生。

财富是可以继承的,但是才华却不能遗传。对一部分中产阶级家庭而言,子女没有考到名牌大学简直就是家族耻辱。家长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学本科生,凭借知识红利已经获得小康家庭的入场券,然而后来大学扩招,大学生变得太多,他们子女未必拥有和父辈一样的运气。
三、社会内卷的反思

上一篇:“山东财经大学实践思政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
下一篇:40万帖子的大学退学吧,都在聊什么?